close

 


以探究式教學來說,由眾多文獻探討已說明其重要性與優點,
但是探究式教學在實務的執行與推廣上已被證實為失敗,卻是不爭的事實。
我們相當認同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性和效果,然而我們同時也相當清楚的看見
探究式教學在施行上的困難,乃是因為探究式教學具有其先天上的缺點,
這些缺點導致其無法成為實際課堂普遍採用的教學策略,於是該如何修正之,
已成為一個極為重要,卻沒有人敢碰觸的問題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前言好長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談到要修正 首先要認清問題出在哪

在實行探究教學時會遇到下列幾種困難
1.教師方面的困難:教師對探究教學的內涵不夠了解、教師缺乏科學探究的學習經驗、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對於設計和實施探究教學活動的專業能力不足。
2.學生方面的困難:基礎知能的不足、缺乏主動探究的動機。
3.客觀環境的困難:時間因素、教學進度、教材與器材、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因素。

我們認為,探究教學本身具有某些先天上的缺點,
這些缺點則會衍生出各個不同之施行探究教學時的困難。
簡述如下:
1.探究教學的定義不明
      儘管有許多研究者致力於探究教學的研究,然而,探究教學的定義迄今仍
      相當模糊,且沒有一致的、標準的描述。不同研究者的觀點皆存有差異,
      甚至因不同的研究重點,其給予的定義也相當不同,所以我們雖然可以從
      眾多文獻中觀察到探究的部分特色,但整體來看,其特徵還是相當模糊的
      ,而老師依據抽象而模糊的概念去嘗試設計活動,難怪會被認為能力不足。

2.探究教學的開放性過大
      前文提到,科教社群普遍認同第2級引導式與第3級開放式的探究是較好的
      探究,而第0級食譜式與第1級結構式的探究較劣,但現行國中體制,動輒二
      三十人為一班,一次的授課時數不會超過三節,要實行引導式或開放式的
      探究往往如前文所說,時間與完整度難以掌控,往往老師在課堂上累的疲
      於奔命,但要完成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,包括形成問題、執行探究、紀錄
      、分析、解釋、應用數據並理解科學概念等,幾乎還是不可能的。而器材
      等也是大問題,這些引發了前文「少即是多」等自打嘴巴的言論。

3.探究教學缺乏結構化的組織
      所謂結構化指的有兩種,一種是教材結構化,另一種則是學生認知發展程
      度的結構化。前者必須以後者為依據。以Bruner的教材結構論以及Gagne的
      學習條件論和學習階層論為例,Bruner就強調要以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,
      即動作表徵→圖像表徵→符號表徵的順序進行教材的編輯與設計;Gagne就
      強調教學活動的程序性以及順序性,也就是學生需要先學會簡單的才能學
      複雜的。而探究教學缺乏如上述的結構化,而導致在國二施行時遭遇學生
      基礎知能不足的情況。這意味著,並非學生的基礎知能不足阻礙了探究教學
      的實行,而是太具開放性的探究教學本身可能就已經超出學生可負荷的智力
      運作範圍,也因此教學變的事倍功半,耗時難行。

      ps.基礎知能包含討論問題時所需的先備知識與處理問題所需之能力(是否已
         達到形式運思期或符號表徵期)

為了克服這些問題,我們從修改第2級引導式探究開始著手,
在不改變探究的理念為前提下,在設計活動時參入了鷹架理論的概念,
概略來說就是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,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出我們想要他們探究出的東西,
學生會以為他們是靠自己的力量討論出知識的,但其實老師在背後作了手腳XD,
詳細實行方法,下篇待續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imes 的頭像
    chimes

    chimes の時空罐

    chi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